在长期的临床实践过程中,蒙医药逐步形成了较为丰富而且独特的诊疗知识与经验。
诊断
诊断是蒙医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诊察和分析两方面的内容。主要是通过望、问、切三诊,观察和检查患者的全面情况和现症的本质,以掌握诊断必须的依据,然后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进一步了解疾病的一般规律和特殊变化,鉴别出主与次、实与虚、确实与疑似,并结合六基症和寒、热证理论加以总结,对疾病作出正确的判断。
(一)望诊 是医生用视觉观察病人外部精神状态、色泽、形体、姿态以及局部情况的异常变化以推断疾病情况的一种诊察方法。
1.望色:望面部的色泽、气色。面部的颜色和光泽,是脏腑气血的外容。人体发生疾病,面部的色泽会相应改变。临床上根据不同的色泽表现,可测知脏腑功能的盛衰和疾病的部位及发展变化。正常人面部色泽是微黄、荣润、鲜明而有光泽。如色泽暗晦、苍白、枯槁、面色青黑等均为不健康色泽。色赤多为热证所致,面色白多为寒证。颜面发绀,颊部粗糙多为赫依病和心脏疾病。小儿胸部有热症时两颊潮红、口唇发白。面色暗晦,精神衰极,言语低微不清,病情转入危重阶段突然转为两颧红晕如妆,精神转佳者为死亡预兆。但由于居住环境、季节、气候职业以及种族的不同而造成的面色改变,都不属于病色,诊察时注意鉴别。
2.望形体:望病人体质强弱、胖瘦及发育状况,正常人五脏功能活动有力,则身体强健。反之,必然会导致体质的改变。还通过对病人的动静异常表现观察,也可测知疾病的部位。
3.五花的观察:舌、目、鼻、耳、口唇,蒙医诊断中称之为五花,这些器官与内在经脉脏腑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心之花为舌,肝之花为目,肺之花为鼻,肾之花为耳,脾之花为口唇。五花不但是三根之所舍和运行之道,而且与黑脉和白脉及五脏紧密相连。这些器官的异常改变,可反映脏腑功能的盛衰。
(1)望舌:即望舌形、舌色、舌苔。正常人舌象为舌体柔润,活动自如,颜色淡红,舌面有薄而分布均匀的白苔,反之为异常舌象。如赫依性病症之舌象多为舌质鲜红,干而粗糙,舌体短缩而强硬,出现言语不清、颤抖等;希拉性病症的舌体呈淡白色,苔厚而粘腻,色鲜红起刺等;巴达干性病症则舌体肥厚柔软湿润,舌质失去本体色泽,苔灰白色,或舌根部粗糙中部粘腻、尖部柔软 等症状。
(2)望目:目为肝之花,目的异常改变,可反映脏腑尤其是肝病。如赫依性病目多泪、赤肿、睑发干。眨眼、目红暗浊等。
(3)望鼻:望鼻形、鼻内分泌物。鼻塞、流清涕、嗅觉失灵等多为赫依性病;鼻孔干燥发痒、发疹则多为已达于病。
(4)望耳:耳部肉厚而润泽,是肾精充实的表现,多属正常。耳部青色,耳内刺痛作鸣等多为赫依性病。耳内红肿发热,刺痛。流黄水或脓汁则为希拉性病。
(5)望口唇:主要观察口唇的色泽,干润外形和感觉。正常口唇为淡红色,柔软、感觉良好。口唇歪斜多为赫依性病,干枯燥裂多为希拉性病或热证,湿润多为巴达干性病或寒证,热邪扩散于脾则口唇发黑。
4.除了以上内容之外,蒙医望诊还包括:
(1)望牙齿:齿为骨之余,通过对牙齿与齿龈的观察,可以重点了解三根七素之活动,和脏腑功能的变化。如赫依性病出现牙齿酸痛,动则加重,下颌部血脉跳动,咬牙等症状;牙齿干燥如枯骨则多为黄水性病;齿龈发紧腐烂易出血多为巴木病。
(2)望咽喉:咽喉为肺胃通路。另外,心、肝、脾、肾等诸脏腑亦均通络于咽喉,因此,通过对咽喉的观察,可以了解以上各脏腑的情况。
(3)望皮肤:皮肤是人体之表,卫外的屏障。很多疾病都在皮肤方面发生某些异常改变。望皮肤重点观察其色泽和形态方面的变化。面目及全身皮肤呈现黄色,多因希拉性疾病或黄疸病所引起;皮肤失去光泽而粗糙、发痒、发疹、搔之流黄水者多为黄水性病;身体某部皮下出现硬结,按则活动多为脑虫病等等。
(4)望头发、指甲:头发盛长色黑为正常。由于各种疾病可使头发发生变白、发黄、发稀或脱发等变化。指甲为骨之糟粕,所以与体内三根七素和脏腑活动功能有直接关系。如有异常变化说明内脏生病变,如赫依功能减低或胃、肺有病变,则指甲失去光泽而发白变厚;希拉性疾病散布于全身则指甲面多出现黑线。
(二)问诊 是医生对病人或家属及亲友,通过正面或侧面进行查询,以了解病情的一种诊察方法。主要包括:问病人的生活环境与生活习惯、既往病史、家族病史、平素体质、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演变过程、治疗经过等。
1.问一般情况:包括病人的姓名、年龄、性别、职业、籍贯、现住址、生活习惯等。
2.问现病史:主要询问疾病的发生时间、病因、主证、发病的缓急、病情的轻重和发展经过及诊疗过程等。
3.结合时令即三期。四季、六时、按疾病的蓄积、发作、平息规律和白昼与夜间病情的变化进行询问。如赫依性疾病多为夏季蓄积,夏季发作,秋季平息,早晚、饥腹时病情加重;希拉性疾病则多在夏季蓄积,秋季发作,冬季平息,昼间、午夜及食物消化时病情加重;巴达于性疾病则冬季蓄积,春季发作,夏季平息,午前。黄昏时分和饱食后加重。
4.问饮食起居情况:询问是否常用易使三根失调之饮食和住处的湿热、寒凉、潮湿。干燥等情况。对突发病则询问是否有过极度恐惧、受凉或情绪过于激动等情况。
(三)切诊
为医生用食、中、无名指指腹触按病人腕部脉搏,通过脉象的辨别,以了解疾病的诊察方法。切诊也称为脉诊。所谓脉象是指脉搏所表现的深浅、动势的和缓、波动的幅度、充盈度和跳动律等。如脏腑有病或赫依。血盛衰以及三根七素多损而失去平衡状态,则必然导致赫依、血运行之变化,促成脉象的改变。通过切脉即可测知疾病的变化。
蒙医认为:人体在正常情况下有雄脉、雌脉、中性脉三种脉象,也称为正脉。一般来说,男子多为雄脉,女子多为雌脉,但个别也有女子雄脉而男性具有雌脉者。正常人的脉率,医生每一呼吸约为五至。诊脉时间,约为一百至,在此一百至中,脉象应该不浮不沉、不迟不数、从容和缓、节律整齐,为正常的脉象,也称为平脉,即属无病之征。反之则病脉。脉象搏动次数超过五至为热证,不足五至为寒证。但由于人的体质、性别和年龄的不同,生理现象之差异也有异于上述规律者,不属于病脉,如妊娠脉多呈高突而滑利,同时两侧尺部脉象不同。如胖人脉多沉,瘦人脉多浮,老年人脉多濡弱,青壮年脉多大而有力,小儿脉多数。血希拉体型者脉多紧,巴达干赫依体型者脉多弱。男性脉多粗弦,女性脉多细弱。体力劳动者脉多实数,脑力劳动者脉多迟弱。激怒时脉多紧数,惧怕时脉多沉弱。在临床必需结合平时的脉象情况全面详细考虑。
1.诊脉准备:脉诊是极为复杂而细致的诊察技术,需有事前的准备。凡属油腻难消、热性或过于寒性食物,蒙医理诊上认为均能扰乱脉象,因此在诊脉前晚应停止进食。剧烈运动、多语、心劳、房事等,需禁忌。
2.诊脉时间:朝阳初露,卧床未动,饮食未进,体内温度尚未散失,外界寒气尚未窜进,赫依血平稳之际。
3.诊脉部位:是在腕后第一横纹向下一寸(以拇指末节之长度为一寸)即桡骨茎突略偏后方动脉上,医生所按三指一般从腕后第一横纹开始向肢体近端排列,依次为食指、中指、无名指。其食指部位为寸,中指部位为关,无名指部位为尺。按脉三指间距不宜过宽过狭,各指间保持一粒小麦之缝隙为标准。要把握好各部位的按脉轻重度:诊寸脉须轻按,着于皮肤即可;关脉较重,要着于肌肉;尺脉重按,须着于骨为度。要注意思者诊脉时的姿势,即诊脉位: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前臂平升,掌心向上,腕部最好用脉枕垫起,其位置与心脏同高。另外,若患者为男性,应先诊其左手之脉;患者为女性,须先诊其右手之脉。
脉诊三部与脏腑关系密切,以男性为例,医者以右手三指诊脉,患者以左手初诊,食指(寸部)的上角属阳为心,下角属阴为小肠;中指(关部)的上角属阳为脾,下角属阴为胃;无名指(尺部)的上角属阳为左肾,下角属阴为精府(女性为卵巢)。病者右手就诊,医生以左手诊脉,食指上角属阳为肺,下角为大肠;中指的上角为肝脉,下角为胆脉;无名指上角为右肾,下角为膀胱。女性寸部的诊脉法,与男子相反,即女子以右手寸脉诊心和小肠、左手寸脉诊肺和大肠。布指后,医生要调整呼吸,使之均匀平静,把注意力集中到指下。
另外,诊脉时还应注意四季、五行与脉象及脏腑的关系。春夏秋冬四季及其四个土旺期共为五时。春三月为阳气初升,草木萌生季节,在脏为肝木脉和胆脉旺盛而运行之时,故脉搏细而跳动;夏三月为气候炎热,雨淋季节,在脏为心火脉与小肠脉旺盛而运行之时,故脉搏粗状而脉势悠长;秋三月为阳气乍衰,谷物成熟季节,在脏为肺金脉和大肠脉旺盛而运行之时,故脉搏状短促而跳动粗暴;冬三月为大气寒冷,水土冰冻季节,在脏为肾水脉与膀胱脉、精府脉旺盛而运行之时,故脉搏柔和而迟缓。蒙医诊脉取法近似于中医,但诊脉部位及分配所属脏腑有区别。
4.病脉的诊察与分析
(1)总脉:据疾病的本质进行分类的脉象称为总脉。总脉归纳为寒热两大类共有12种。其中热证脉象、寒证脉象各六种。热证脉象即实、滑、紧、数、洪与弦。实脉是应指无虚而幅强,三部举顺按皆有力而坚实,多见于增盛热、骚热证。滑脉如珠之应指、指下有流利圆滑的感觉,多见于血热证。紧脉是脉未绷急,强按不止,如牵绳转索,多见于希拉热证和心热证。数脉是来去快速,多见于瘟热、扩张热和毒热证。洪脉是洪大有力脉道宽阔,多见于赫依、血相搏和包如热证。弦脉是硬而端直,按之不移、见于伤热证。寒证六脉象即微、弱虚、迟、沉与芤,微脉极细而不显,若有若无,多见于寒痞症。弱脉极软而沉细,多见于浮肿证。虚脉三部举止无力,多见于寒性黄水证、灰巴达干症。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多见于寒性水肿与水臌。芤脉是浮大而软、中空,多见于单纯性各种赫依证。寒热证12种脉象有相对峙的关系。如实与微、紧与弱、滑与虚、数与迟、洪与沉、弦与芤等,一方为另一方的对立面。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是复杂的,在脉象上的反应也必然是多方面的,在临床上单一脉象少见,在一个病人身上见到的脉象多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热证6种脉象中两种相兼者多见,3~4种相兼者为大热、5~6种相兼则为极热证。寒证6种脉象之相兼出现大概亦如此。另外,寒热证脉也有阶梯型搏动象。这是寒热脉象在顺逆发展过程中所表现的搏动。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宜结合病症加以辨别。
(2)分脉:以病种分类的脉象称为分脉。疾病的本质归纳为寒热两大类,因临床、科研的需要,可细分为单一症、聚合症、寒症、热症等脉象。单一症脉象共为7种,即赫依性疾病脉象,脉管充满气体、粗大而空虚,有时出现间歇;希拉性疾病的脉象为细、紧而数;巴达干性疾病的脉象为沉弱而缓;血症脉象搏动高突而滑利;黄水病的脉象为震颤而有血行艰难之感;虫病脉犹如被扭曲作扁平状向两侧跳动;黑黄水病脉颤而不显。合并症脉象共为3种,即赫依、希拉合并症脉象虚而数;巴达干、希拉合并症脉象沉而紧;巴达干、赫依合并症脉象虚而缓。聚合症脉象只有一种,其搏动粗壮满实而关部则微。寒症脉象共5种,即痞症脉象微而虚;不消化病初期脉象跳动粗大而弦;陈旧则细而无力;水肿病脉象细、沉而底部弦;寒性呕吐症脉象浮而虚;寒性泄泻脉象治而虚。热症脉象共28种,即:一般热症脉象数洪紧,未成熟热症脉象细数;增盛热脉粗弦而紧数,按之愈强;空虚热脉象花而浮数,压之呈空虚状;隐伏热脉象脉低弦而紧;陈旧热脉象细而紧;浊热脉象沉细而数;伤热脉象细紧而弦;骚热脉象粗突而弦数;疫热脉象细而数;粘热脉象指下有扭动之感,时强时弱,时虚时芤;白喉症脉象弦而低部紧,并有颤感;炭疽脉象浮而低;急刺痛脉象短促;伤热脉象粗、弦而数;头部肌肉受伤者寸脉洪大;头骨受伤者关脉紧;脑内受伤者尺脉数而作颤;小儿肺热刺痛脉象紧而极微;小儿肺热阻症脉象为弦;妇血症脉象弦浮,连连急速而动;中毒症脉象细数而无力。实发症脉象弦、弱、缓、细不定。
5.脉象鉴别:诊脉时,脉象繁多易误诊,临床上必须注意鉴别。
(1)要鉴别正常脉与病脉共有的脉象,即雄脉坚粗与热症的实洪相鉴别;雌脉细数与热症紧数相鉴别;孕妇的突滑脉与血症的弦滑脉相鉴别;中性脉的流长濡而柔和与寒症的缓弱虚相鉴别。其鉴别的主要特点为正常脉虽粗但跳动柔和,而热症脉象洪、跳动显紧;正常脉象坚而有力并柔软,热症脉象实而有力并硬实;正常脉象跳动柔和脉道细,热症脉象紧,不论相兼任何脉象一定要滑;正常脉象数与热症脉象数相近,但跳动幅度和力量有所不同。正常脉象流长而柔和,跳动幅度长而脉道粗大,而寒症脉象缓弱搏动迟缓而力量微弱。孕妇脉象突滑,搏动滑利而两侧尺脉不同,血症脉象滑弦,搏力强大而突起。在正常中出现并行脉、不全脉、停顿、作颤而涩或移位脉象,临床上易与死脉相混。但仅凭脉象则难以确诊,应对疾病进行综合性的辨证,以确定诊断。
(2)注意易误诊脉象,如血脉与赫依脉,均为空囊浮于水面状,难辨,细致诊察,血病脉上浮而紧,能经得起按压,赫依病脉象,上浮而空虚,不耐按压,两者的不同点在此。增盛热与空虚热脉象,如从脉搏快数方面诊察易混淆,增盛热脉洪紧有力,能经受按压,而空虚热脉呈空虚状:两者区别即在此。巴达干病与陈旧性血症脉象深沉易混淆,细致诊察,巴达干脉弱而无力,陈旧性血症脉压有力,微呈粗状,两者不能混淆。
以上三诊是对疾病综合性的诊察方法,不能有所偏废。如果单凭某一诊,或者忽略其中的任何一诊,就不会获得疾病表现的全面资料,就不可能掌握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从而也就很难做到正确的辨证施治。
(四)按诊、闻诊、嗅诊、尿诊
1.按诊:是医生用手直接触摸按压病人身体表面以诊察疾病的方法。包括按肌表、按胸腹、按手足、按穴位等。
按肌表主要是辨别肌表的寒热、润燥、肿胀、疼痛等。如赫依性疾病肌表凉、粗糙、发青、坚硬。希拉性疾病肌表热、油腻、湿润、发黄或发红。巴达干性病肌表凉、柔软、湿润、发白、浮肿等。在临床诊察外科疾病用按诊时如疮疡按之肿硬不热多为赫依证,不易化脓。患处灼热重按挑痛,易于化脓,多为希拉证。按胸腹主要了解痛与不痛、软与硬,有无痞块积聚和脏腑的位置、水肿等。
按手足主要了解手足的寒热。病人手足俱冷,多为虚寒证;手足俱热,多为热证、希拉亢盛证。手心热,多为内伤,或伤于饮食;两足皆凉,多为寒证。
按穴位是通过对穴位的压痛反应,以验证疾病所属脏腑的诊察方法。如从头顶(相当于白会),黑白际(相当于膻中)、鸦眼、脊椎第一节到骰骨之间,分布着许多穴位,大都有所从属(如脏腑与三根等),与它们所属脏腑之间的关系密切。某脏腑有病,往往在它所属穴位上有压痛,如有压痛点,或压之有块感、结节、条索状物等。因此蒙医诊断通过按穴位以了解脏腑的疾病有一定的诊断意义。
2.闻诊:是医生用听觉了解病人的语言、呼吸、咳嗽、呃逆、嗳气以及呻呤等声音的变化,以诊察疾病的一种方法。蒙医认为发声主要依赖赫依的活动,经过肺、气管、喉、舌、齿、唇、鼻等器官的作用,正常人发声自然,音调清晰和畅。无论由于内因或外缘,引起脏腑和发言器官产生病变时,都会导致声音的异常变化而为我们所测知,可借以判断内在的病变。如发声重浊、声高而粗多属热证;发声轻低,声微细弱,多属寒证;声哑或失音多为伤风感冒、肺疾、粘热之气侵于咽喉所致;情志抑郁胸腔满闷而叹息多为赫依病所致。呼吸气粗属热证,呼吸气微属寒证;咳声重浊属热证,咳声低微属寒证;呃声高亢、短而有力者,属热证,呃声低沉,气弱无力者,属寒证。
3.嗅诊:是医生用嗅觉了解病人的口气、呼吸、痰气以及其他排泄物等在气味上的变化,以推断病情的一种诊察方法。如病人所居住的病室有某种腐臭气味,多见于粘热性疾病;血或鱼腥味多为曾有失血。病人身体有特殊的汗臭味,多见于瘟热症;汗有酸味,见于布鲁氏茵病;如病人汗腺分泌亢盛脚汗过多,则有狐臭味;病人口气臭秽多为胃热证或口腔不洁所致;口中发出芳香气味,多为糖尿病之症。热症病人的痰涕、二便等排泄物气味共同特点是气味都腐臭。如大便酸臭者为肠有滞积、不消化之证,小便气臭薰人者为热盛证。小便混浊,多为膀胱有热。吐物有腐臭味者多为血希拉证。气味带腥臭者多属寒证,如大便溏泄,腥臭者为肠寒证。吐物酸臭味者为不消化证。白带清稀味微腥者属寒证,血腥味者为巴达干赫依证。小便有甜气味,多为糖尿病。
4.尿诊:尿液诊察是以病者的尿液,分别在热时、温时、冷却后三阶段,对其色、气味、蒸气和漂浮物、絮状物、沉淀物等进行观察,以此判断疾病的寒热属性、发病的部位和病势的轻重,作为辨证施治的依据。
(1)尿诊前的准备
验尿首先应排除影响验尿结果的一切因素。在验尿前晚,禁止食用奶酪、酸奶、酒类和热重性不易消化之食物,按照日常所需量饮服开水,清心,禁房事,避免身心疲劳,保证足够的睡眠。采验清晨尿,扔掉排尿的前后部分取中间的大部分。贮尿容器必须用白色瓷器或白玻璃器皿。验尿时间以清晨阳光初露之时为宜。
(2)尿液的诊察
正常尿:淡黄色、质地稀薄、有碱性气味,蒸气不大不小,蒸发时间长短透度,表面浮皮形状大小均匀。蒸气散尽后,尿液从容器四周成圆圈状逐渐向中心转变收缩,尿色呈白黄而清彻。
病尿:病尿诊察要与正常尿相对照。可以从三个时间去进行诊察。即热时、温时、冷时三个阶段。尿热时,立即对尿液的颜色、蒸气、气味、泡沫四个方面进行观察。尿液温时,气味已消失,主要对尿渣及浮皮进行观察。尿液冷时,最后对尿液的转变时间与转变情形以及转变后的色素三方面进行观察。若尿液如沼泽之水,清而稀薄、色青、蒸气小而蒸发快,有铁锈或蜂蜜气味,泡沫色青而大,尿渣如马羊绒毛散布于水中,挑取无物者为赫依病尿象。希拉性疾病尿色如珊瑚刺汁,蒸气蒸发时间长,有油或肉类燎糊味,泡沫色黄而细小,迅速消失,尿渣如絮撒于水中,中部多而四周少,且遮掩器底。巴达干性疾病尿色乳白,蒸气小而蒸发时间短,有变质腐败食物气味,泡沫如唾液入水状,长时间不易消失,尿渣如白毛。泡沫红赤为血病,泡沫如虹多色为中毒病尿。
根据尿渣在尿中所在的层次,可推断病变的部位。若在于尿液之上层者,多为心以上的疾病,如心、肺病等;若在于尿液之下层者,为脐以下的疾病,如肾、大小肠、膀胱、生殖器病等;若存在于尿液之中层,为心至脐部之间的疾病,如肝、膈肌、胆囊、脾等。尿渣如腐败变质象乳酪、色白而成块状、遍布于尿液浮层者,为赫依扰乱了正精寒热证。根据尿液的浓稠与稀薄,可判断疾病的寒热,如浓者为热证,稀者为寒证。根据临床病象变化,可常见到异常尿象,复杂多变,难以分辨,易误诊。蒙医尿诊临床上认为易误诊病尿有9种,易误诊尿色有3种。如空虚热、血热、肾热、肝热与脾热等5种病尿均红色,易误诊;包如巴达干病和黄水病尿均稠而色紫,易误诊;隐热、巴达干赫依合病尿均呈青色,易误诊。临床上严格按照诊察尿的三个阶段去分析可辨别。
死症尿:病情危重尿象。分热病死症、寒病死症和其他病症3种。
热病死症:尿色红赤如血、有皮革腐臭般气味,经临床诊治,尿液的颜色和气味不见改善,预后不良。寒病死症:尿色青、无臭味、蒸气泡沫大、浮皮、尿渣均稀薄,经临床治疗,其尿色无任何改变者,预后不良。
其他病死症:赫依病症尿象,尿青黑色,味如煮烂蔬荣、尿液清浊相间,形状如水中撒入颜料似地出现花纹者,预后不良。希拉病死症尿象,色如煎煮的大黄汁清浊分离者,预后不良。巴达干病死症尿象,色如酸奶状,清浊分离者,难治。血病死症尿象,如变质朱砂水状而清浊分离者,预后不良。中毒病死症,尿如变质墨汁,清浊分离者,不治。黑黄水病死症,尿质稠而色青黑。热证突然出现寒证尿象或寒证突然出现热证尿象者,预后不良。尿如大黄末于水中溶解状,则说明病者肌肉、骨骼、骨髓的正精消耗殆尽,预后不良。尿如松节油者为瘟热散布于头部、骨髓、肌肉、骨骼之象征,预后不良。
总之,蒙医认为对疾病的诊断必须在综合应用以上诊察方法的基础上,认真加以分析,并注意掌握以下几条原则:
(1)探求病因病机原则;
(2)判定发病部位原则;
(3)以证候鉴别疾病原则;
(4)用药物及饮食探测疾病原则。
治疗
蒙医治疗强调“治未病”、“求本”、“扶正祛邪”、“调理三根”和“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等治疗原则。
蒙医认为:疾病是在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下,三根出现偏盛偏衰、失去相对平衡的情况下产生的,只有保持三根互相协调,才能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身体方能健壮无病。因此,治疗一切疾病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调整赫依、希拉、巴达干三者,使之趋于平衡的过程。
蒙医治疗疾病的方法很多,除了药物治疗以外,还有多种独特的治疗方法,如放血疗法、火灸疗法、穿刺疗法、正骨疗法、震脑术、罨敷疗法等外治法。
其中,内科疾病多以内服药为主,同时配合外治放血、薰蒸、冷热敷、湿药浴、银针等多种疗法。临床过程中,要注意在正确区分不同的体质特征(包括赫依型、希拉型、巴达干型及聚合型四种),仔细辨别疾病的诱发因素(包括饮食、起居、时令和突发因素等四种),认真分析病因病机(包括赫依、希拉、巴达干、血、黄水、粘虫六因,也称六基症)和疾病性质(概括为寒热两类)的基础上,根据具体病种的不同特点,分清主次,采用不同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同时,要密切注意和防止疾病的转化,如瘟热病尚未成熟时,要注意防止转化为空虚热;治疗毒热症与包如病时,要注意防止其转化为陈热病,巴达干病与希拉病治疗,要注意防止其转化为隐伏热症等等;要特别注意不要被疾病的假象所蒙蔽,诊断要正确,误诊要及时纠正,而后确立治则治法和投药,如:毒症,包如病、陈热三种疾病,其症状极易相混,如诊断不清,就会造成治疗误差,而不能获得根本的疗效。
蒙医药物内治法常用平息与清泻两类药物。平息药又有寒性与热性之分,清泻药又分缓、急两种,治疗时应根据不同的病情辨证选用。并恰当地选择药性及剂型,如汤剂、散剂、丸剂、膏剂、药油、油疗剂、泻剂、催吐剂、鼻药、温和导剂、猛烈导剂、脉泻剂等。
总之,蒙医治疗疾病一般采取以药物、外治、饮食起居等多种疗法相结合综合性治疗手段。针对赫依、希拉、巴达干三大类疾病的不同特点,其治疗原则及疗法、用药大致如下:
赫依性病:由赫依偏盛而引起的诸病症的共同症状为呵欠、伸腰、恶寒战栗、腰髓关节酸痛,游走性刺痛,空呕,五官功能减弱,消瘦,皮肤发黑,活动时周身疼痛,多在空腹,受风寒侵袭,以及黎明、下午14~18时发作。治疗原则:补益正精镇赫依,活气血,并根据疾病的不同类型随证施治。药物一般用阿魏三味汤,沉香四味汤等药;进食骨汤、陈红糖、大蒜等。
希拉病:本质上属热症。诸病总的症状为口苦,烧心,头痛,发烧,局部固定性刺痛或作痛,颜面及全身皮肤微黄,腹部膨大,吐泻胆汁,脊椎第二节等处希拉主穴有压痛,在中午、午夜时出现病痛加剧现象。治疗原则:一般在饮食、起居和药物等方面,施以凉性疗法,宜先调胃火扶正精,清希拉和血热之邪,并用攻泻剂及放血疗法等随症施治。药物可投六雄汤、苦参六味汤、柿子六味散、查干榜十三味散、槟榔四味散、胡连十六味散等攻泻剂。为了清除热邪余毒,可选用清希拉缓泻剂,引用大黄地丁汤送服;藜格丹十三味散,引用大黄三味汤送服,外治可针对病情,取金柱脉、银柱脉及肝胆合脉微量放血、并辅以冷罨。
巴达干病:一切寒症之根源为巴达干。巴达干增盛所致诸病为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恶心或呕吐,胃胀闷,嗳气频作,味觉不敏,身感沉重,情志懈怠,神志迷糊常有寒冷之感,食后或阴天潮湿时易发作,尤以昼夜两者之初(早晨及晚间6~10时左右)发作较多。脊椎第三节及胃穴等巴达干主穴有压痛。治疗原则:以温热为宜,消除巴达干为原则,并随症施治。药物一般用光明盐三味汤和光明盐四味汤、紫硇砂五味汤等剂酌情服用。散剂:甘草十四味散,青龙二十六味散等。外治方面,为了扶振胃火、清除巴达干,据病情,可在脊椎第三节、第十二节穴、胃前三穴等巴达干总穴施以针刺或艾灸或热敷。内服胡椒、蜂蜜为宜。
在长期临床实践中,蒙医还逐步总结了一些经验性习惯用药或疗法,如治疗各种疾病,单味药中诃子为良好;对血病、内服巴沙(口戈)、胡黄连为佳;黄水病用水银,虫病内服信筒子,粘性疾病内服黑云香、麝香等,效果显著;对消化不良,紫硇砂是良药;对毒症包如病,用寒水石,疗效显著;浮肿用女贞子、铁屑;热症用牛黄;心脏病用肉豆蔻,疗效均显著;肺病用石膏;肝病用红花、五灵脂;脾病用草果、荜茇为良方;胃病用石榴为上;呕吐病用炒大米;腹泻病常用止泻子施治;尿频症用栀子、姜黄、黄柏,尿闭症用硇砂、海金砂医治;咳嗽用茵陈、悬钩子木为佳;肋胁刺痛用川木香医治;疯癫病用陈旧黄油为佳;眼病用黄柏膏、三籽膏;口腔疾病用甜味药或用皂矾或狼舌为佳;咽喉病用鱼汤施治;创伤用熊胆效果良好;腐烂用银珠灰,止血用独活虫为好。
在外治方面,赫依性疾病多用擦涂按摩疗法和温和导泻施治;希拉性疾病用药浴疗法下泻疗法施治;巴达干性疾病用催吐法及火灸法施治;血症用放血疗法施治;黄水病用温泉沐浴及火灸法施治;疖痛用药水浸浴及火灸法施治;毒证用酸马奶施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蒙医外治法的内容不断得到丰富,临床应用日趋广泛,并正在利用现代科学手段,进行研究和逐步加以提高。